咨詢電話
400-682-9098
隨著以網絡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營運而生,電子支付、P2P網貸、數字貨幣、大數據“云”計算等都對現有金融業的發展產生顛覆性的影響。相比傳統的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優勢明顯,提供了一種新的突破口。記者邀請到交通銀行青島南京路支行客戶經理陳臻,介紹“互聯網+”時代,介紹互聯網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作用機制。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優勢明顯
交通銀行青島南京路支行客戶經理陳臻介紹,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優勢明顯。首先,降低成本。互聯網金融借助網絡平臺完成交易,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實體網點建設維護及人工費用等成本的消耗。第二,提高效率。互聯網金融業務操作流程簡便快捷,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交易,減輕了時間與地域帶來的阻礙性。第三,增強信息溝通。互聯網金融可以保證市場的有效性,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落后地區和小微企業的借貸門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提高金融的普惠程度。同時,互聯網金融也為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提供了創新源泉。商業銀行可以借助互聯網金融平臺,拓展其客戶資源、挖掘客戶需求,做到產品與客戶的精確匹配,有效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和可獲得性,以求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互聯網擴大服務覆蓋面
與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無需依托于實體網點,只需通過網銀客戶端和相應的手機軟件即可進行賬戶查詢、賬戶管理、業務辦理和流程跟蹤等多樣金融功能的實現,從而弱化了空間上的阻礙,尤其適用于地理范圍廣袤的農村地區。除了地域上的大眾化,互聯網金融也促使客戶群體的大眾化。受服務成本制約,商業銀行傳統模式下往往遵循“二八定律”,即服務資源傾斜于能夠創造80%利潤但占比僅為20%的客戶,從而降低了對客戶價值處于弱勢端的客戶群體,例如農村及小微企業的服務力度與價值挖掘。由于操作流程清晰、操作難度較低和自主參與度較高等服務智能化特點,使得普惠金融更利于大眾操作及推廣,更能挖掘發展弱勢群體的經濟價值。同時,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也為互聯網金融的普及提供了物理條件。截止2017年,依據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12.6 億戶,滲透率達71.8%。
互聯網實現風險控制數字化
互聯網金融一大核心技術就是利用大數據為數據支撐對貸款對象進行信用評估。在日常支付過程及經營活動中會產生穩定的信息流,通過對信息流的分析結果直接反饋與互聯網征信系統,使得在信用借貸業務產生前商業銀行即可對客戶進行一定的信用評級。借助于大數據技術,一方面提高了信用評估的準確性,降低了傳統銀行風險管理中風控模型的復雜性、人工評估的操作性風險和現在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優化了銀行授信業務流程,由電子系統完成貸款的申請、審批、發放和貸后管理,提高授信業務效率,降低授信業務成本。有效解決了“三農”和小微企業因缺乏質押物和信用成本過高造成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進一步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和我國銀行業的安全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