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電話
400-682-9098
人類社會正在從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新科技革命興起帶來了創新組織模式重大的變化,對科研管理、創新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3月26日,在科技部人才中心和科技日報社共同舉辦的新時代科技創新管理座談會上,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指出,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學,就要充分認識到創新組織模式的新特點。
潘教峰將這些特點概括為——創新參與主體的大眾化、創新組織機構的開放化、創新行業領域的跨界化、創新鏈接機制的平臺化和創新資金來源的多元化。
“在科研管理中,廣為詬病的一些做法、重物輕人、見物不見人等問題,往往是工業經濟時代管理理念作用的結果。”他表示,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創新組織模式“五化”下的創新活動管理規律,發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特征的管理學,為創新管理和治理提供理論、方法和工具支撐。
座談會旨在全面學習和深度研討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管理部門提出的“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以下簡稱“四抓”)的基本內涵和核心要義,結合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兩方面凝練總結新時代科技管理規律,更好地提高科技管理整體工作效能,提升科技管理人員能力素質。
科技部人才中心主任李普表示,2016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科技管理部門要“四抓”,這對于科技管理部門落實放管服和加強科技管理能力,提高管理效率提出了明確要求。
李普說,在實施“四抓”過程中,深刻體會到理論創新十分重要,這些實踐中創造的經驗值得認真總結。“下一步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包括優化管理體制等更深入的問題,需要逐個挖掘、研究,分析特點和規律,進而把科技管理做得更為周詳和完善。”
如何落實好“四抓”要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梁穎達認為,關鍵問題是如何提高管理人員的水平。“人的水平決定管理的水平,特別是管理隊伍,能否服務好頂尖科學家和領軍人才?政府的作用和水平也是通過管理者的工作來體現。”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表示,從發展歷程看,科技創新政策經歷了從重點關注“科技發展”到“科技促進發展”再到“全面創新驅動全面發展”三個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涵蓋了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網絡、產業創新、區域創新和創新環境等現代化創新治理體系的方方面面。他認為,科技創新法律和政策體系改革不僅要更新理念、制度和工具,更要提升協調性,完善整體功能。
清華大學教授陳勁提到,近年來中國科技發展取得的成就,離不開超前部署和規劃。比如,人工智能、5G之所以能在在全球科技發展中占據領先地位,主要因為超前部署了相關科技和商業資源。
“規劃作為重要的資源配置的手段,現在越來越重要。”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陳寶明說,科技創新規劃有著獨特性,不能單純靠過去的經驗。“我們面臨什么樣的發展階段,任務、目標不一樣,規劃的方式、手段也不一樣了,能否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借鑒程度如何,這都需要研究。”
北京大學教授周程直言,在以論文為評價導向的氛圍里,大家都忙著寫論文、拼指標,這離我們所期待的通過原始創新引發突破性變革的基礎研究越來越遠了。他認為,要促進科技創新,就要加強對創新思維和創新文化的研究,營造鼓勵創新的科學文化和氛圍。
在東南大學教授仲偉俊看來,與戰略、規劃、政策體系相比,科技創新服務范圍更寬泛,需要改進和提升的空間也更大。他認為,科技創新服務不是單一的概念,需要對多種服務加以集成才能解決現實問題。